中国男篮与下一个对手黎巴嫩,两边的处境有些许映照了那句古话---此消彼长; 从1999 年的亚锦赛,中国男篮 40 分大胜黎巴嫩开始,一直到 17 年亚洲杯的 5,6 名卡位赛险胜一分,到今年对方以小组第一的姿态以逸待劳--虽然我觉得印尼几乎没让中国队"劳"; 黎巴嫩与新西兰的小组赛,其实当时就想写点什么,不过移到现在,倒是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,做一个小小的前瞻。
黎巴嫩男篮有三个特点---高,准,稳; 黎巴嫩的高并不是中国男篮传统意义上,以高个儿内线为主,辅以平均身高的前锋的概念; 与新西兰小组赛的第四节,黎巴嫩用的最好的一套阵容,是他们的核心后卫---193cm 的阿拉基(CBA 的观众对他可能有不少印象,马布里在北控的退役赛季,他作为救火队员短暂在 CBA 打过 5 场球)

加上三个前锋---206cm 的归化球员阿利奇(常规的首发中锋)

203cm 的吉奥肯(gyokchyan)

以及 203cm 的约瑟夫哈雅特,还有场上最矮也最能突的---189cm 的分卫夏蒙;

关于黎巴嫩这套终结阵容的进攻逻辑; 首先,场上每个球员都能投篮,这也就是黎巴嫩的第二个特点--准; 尤其是这阿利奇和吉奥肯这双锋,阿利奇量少而精准,吉奥肯则产量与精准兼具,事实上,如果没有顾全,我会认为是本届亚洲杯最好的投手 ---虽然Gyokchyan看起来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投手,你摸不准他的出手选择,

但他一旦手风顺了,菲律宾和新西兰都栽在他手上,而且他的射程往往扩张到了 FIBA 的三分线外一步,这给了协防的锋线很大的压力,回想一下,世预赛对澳洲的第二场的第四节,咱们的锋线就是不停地程序化刷卡,回收,协防,让怀特们投出来夸张的进攻潮;

回到第四节,当阿拉基与三锋线发生挡拆时,新西兰就犯迷糊了; 他们第四节尝试了两种姿势防守 ---先是换防,堵住下顺的阿利奇,把阿拉基往内线怀里送,结果阿拉基完成了对中锋的冲击;

接着,新西兰尝试了弱延误,奈何空间点太多,只能让锋线跑出去补防,这几瞬足够Gyokchyan完成从容出手了;

顺带一提,阿拉基的挡拆处理里,还喜欢秀一下哈登保罗的路数:面框用身体卡住后卫,向前攻击牵制中锋,眼神看着拆开的阿利奇,最后完成助攻分球;

(不得不感叹阿拉基某一时间段内的判断能力和处理球)
咱们怎么应付这套空间阵容,我认为会是掐住黎巴嫩的关键; 我的印象里,杜指导没有把翟晓川和顾全一起摆在场上的先例,而付豪和范子铭已经淡出轮换的情况下,中国队在 345 的配置上是比较固定的 ---大王或周琦配上翟晓川或顾全,三号位由胡明轩和赵睿分享时间; 对印尼我们可以在面对大部分挡拆时,用强延误夹击持球人,但无论对夏蒙还是阿拉基,他们身高带来的视野优势,会让出球变得容易且致命,而且,我们第三高度怎么调都会有明显的劣势,所以大延误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选项,并且徐杰和姜伟泽的身高,在这组防挡拆里就有些尴尬了,连锁反应会让胡明轩和赵睿的戏份过重,所以贺希宁在摇摆位置上应该能捞到不少时间; 最好的解法,还是得试试换防; 一是因为阿拉基本人恰好是这个阵容里相对的空间黑洞,他的远投几乎没有把握,

这就给了我们后卫追防的时间; 二是因为我们有周琦,尽管他的出场时间没有保证,但只要他在,他出色的移动能力对阿拉基向内的冲击的遏制,应该会非常明显;
最后说说稳; 黎巴嫩是一只优先阵地的球队,从上文也可以看出,他们的阵地配合和发起确实在亚洲杯是数一数二的,有一项统计,黎巴嫩是杯赛里投篮效率最高的球队; 并且反过来看,黎巴嫩在没有正统的大中锋下,护框是很孱弱的,他们很惧怕冲击力强的转换进攻,新西兰在第四节的反扑,很多源于反击,让黎巴嫩一身冷汗;

还有包括他们的主控阿拉基,其至今只有 4 个失误,助失比也是最优秀的那档,这一来一回下,可以预料到黎巴嫩会把节奏压慢; 因此,中国队的第二把取胜之匙就在快攻上,对印尼,孙铭徽策动过很多次精彩的快攻,连线的顾全和周琦们在黎巴嫩的篮下依旧会有绝对的终结优势; 还有老生常谈的低位单打,纵观亚洲杯潜在的八强球队,没有任何一只球队有咱们周琦➕大王的内线储备,黎巴嫩也不例外,阿利奇小组赛在低位的身手,不夸张地讲,还比不上印尼的波尔登,把球给到内线,这是第三把取胜之匙;
总而言之,我对中国队依旧是充满信心的,因为我能看到的优劣,杜锋为首的教练组一定会比我看的更远更细,所以不负责任地预测,中国队当能以 5 到 10 分的优势取胜。
|